用关爱的阳光温暖残疾人生活
2013年的冬天对残疾人张舒巍来说流溢的是一种内心的温暖,这种温暖化为一种幸福的感觉写在他的脸上,呈现在她的笑容里。“是平山区残联开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使我有了一技之长,帮我找到了工作,使我成了编织行家,解决了家里生活问题。没有残联我家这个冬天该有多冷啊!”
平山区共有残疾人11,222人,区残联理事长王群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许多残疾人身残而志不残,但由于身体原因苦于无处就业。作为残疾人主管部门,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温饱问题,还要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残疾人的生活充满阳光。为此,平山区残联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优的工作新路。他们不仅从多角度多侧面为残疾人筑牢保障体系,还通过多方扶助等方式,帮助残疾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培育创业体系,让伤残之翼振翅高飞
在一万名残疾人中,有生活自理能力且有创业愿望的人占据多数。根据这一实际,平山区残联积极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同时根据市培训就业“双千工程”的开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开展残疾人家电维修、盲人按摩、手工布艺、剪纸、石版画等免费培训项目,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具备参与社会生产劳动的技能,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家住桥头街道的闫忠茂,打小因小儿麻痹烙下残疾,自此,他拖着残疾的腿埋头耕作,可种地的微薄收入对于贫困家庭起不到任何作用。去年在区残联为他安置了公益性岗位,每天半天工作,个月工资550元。工作之余他继续种地,虽然两头忙活很辛苦,但他觉得,靠双手赚钱,总比靠别人接济来得快乐和轻松。他获悉残联有扶持个体创业这一信息后,开始钻研“养猪经”并向残联提出请求,想自己独自搞养殖。经过技术培训,残联为他送去了优质的小猪仔,鼓励他自己创业。现在,闫忠茂不但因养殖有了殷实的收入,还带动其他残疾人走上了创业之路。
今年43岁的王远斌,是平山街道的居民,因一直无业可就,生活很是拮据。残联帮扶他,在临街的路口开了一家修鞋屋,靠着自己的努力,修鞋屋办的红红火火,生活虽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现在他增加了擦鞋、配钥匙、修伞等项目,既方便居民,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王远斌倍感珍惜,他说,有了残联的支持,他才敢迈出创业步伐,小小修鞋屋,不但让他多了一条“腿”走路,也让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心。
去年初至今,区残联共培训残疾人280名,其中,城镇培训170人,农村培训110人次。在去年举办的本溪市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平山区代表队一举夺冠。此外,全年安排残疾人就业196人,其中,分散安置就业22人,集中安置就业60人,个体与组织就业114人。共帮助41名残疾人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筑牢保障体系,用温馨港湾为残疾人遮风挡雨
残疾人不仅有生活、住房以及医疗、教育等方面难题,还存在房屋破陋、无人照顾等问题,只有想方设法解决残疾人生活保障问题,残联工作才能有新突破。按照这一工作思路,残联从保障这一框架入手,筑牢残疾人保障体系。建设了托养残疾人的阳光家园基地,以此为载体,改善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和训练,使残疾人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减轻家庭负担,达到“托养一家,解放一家,和谐一片”的社会效应。现在阳光家园已有24名残疾人入驻,每天有计划地接受各种恢复性训练,享受着关爱的幸福生活。
燃油补贴发放也被残联列入保障残疾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专门召开了街道残联理事长会议,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前提下,本着公正、公开、透明、规范原则,统一印发通知,做到补贴全覆盖。先后对200名达到标准的使用机动轮椅车的下肢残疾人补发了燃油补助,按照每年260元的标准,共发放补贴52000元。
在此基础上,想法设法筹措资金,为9个社区和80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30户贫困残疾人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共计10000多元;同时加大对残疾人个体从业扶持力度,截至目前,共扶持45户从业者,发放扶持金135000元;对49名贫困残疾大学生和残疾人家庭的子女实行联系资助;为122名重度残疾人发放发放居家安养金,每人600元,共计发放73200元。
在康复服务项目的扶持上,区残联还免费为残疾人赠送了盲杖、拐杖及助视器、轮椅等。并帮助一部分肢体残疾人完成了大腿、小腿假肢安装。同时集中精力和时间筛查白内障311人,实施复明手术41例,还对聋儿家庭训练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了规范化管理。这些工作不仅筑牢了残疾人生活保障体系,也为其生活撑起了一方天地。 (编辑:杨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