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发布机构: | 平山区人民政府 | |
信息名称: | 政协本溪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提案 》(第4070号)答复 | 主题分类: | 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21年) |
发布日期: | 2021-07-09 | 成文日期: | 2021-07-09 |
废止日期: | 文 号: | ||
关键词: |
政协本溪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提案 》(第4070号)答复
政协本溪市第十三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提案 》(第4070号)答复
市政协县区政协联络指导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城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提案 》收悉。现答复如下:
按照全市“十四五”规划科学谋划布局,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在“十四五”期间,注重产业协同,突出各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细化桥北经济开发区、本溪湖经济开发区、太子河经济开发区、南芬经济开发区等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绿色建材等产业,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聚焦本溪市“三市四区”建设,结合平山区本地实际,桥北经济开发区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推动平山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桥北经济开发区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生态”的模式运营,建成规模较大、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体系完善的现代化经济开发区,积极推进产业基础向高级化、产业链向现代化迈进。牢固树立“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复合经营”理念,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研发为引领,提高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建成以钢材深加工产业、高端铸造产业、粉末冶金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高端玻璃产业等五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实现传统钢铁制造业改造升级。同时优化危废处置及循环再生利用产业园区、钢铁商贸物流基地产业园区、军民融合产业园等三大园区,打造以三大园区为核心的开发区新经济增长极。
推进桥北经济开发区超常规创新发展,服务沈本一体化发展,优化布局,突出特色,拓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钢材深加工产业。以桥北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深化与本钢的战略合作,围绕本钢“老字号”延长并拓宽产业链,大力发展钢材深加工产业,强化板材、线材、棒材、管材、焊材、特种钢材等产品深加工,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精品钢材深加工产业基地。重点推进铭博汽车冲压件项目、金桥自动化焊丝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
——高端铸造产业。充分利用本钢优质人参铁资源,发挥铸造生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端铸造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人参铁精深加工企业。强化同本钢机械制造公司深度合作,共谋发展,建设高端装备精密铸件产业基地,使全区钢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丰厚度不断提高,构建高端铸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区域铸造产业品牌和竞争优势,促进工业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推进格力铁水连铸项目、山东玫德精密铸件等项目建设。
——粉末冶金产业。依托本溪优质铁矿资源优势,引进资本和技术合作方,建设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配套产业基地,通过外联内扩,进一步延伸粉末冶金产业链条,发展高纯铁基粉系列产品、3D打印材料、高纯特钢原料、粉末冶金制件等延伸产品,全力打造粉末冶金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速列车制动系统金属材料及替代进口满足石化、军工、舰船用高纯净焊接材料,并带动镍、钼铁等有色金属加工关联产业迅速跟进。
——装备制造产业。围绕本钢产品,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配套基地。重点发展成套设备、矿山工程机械、机床床体、冶金装备备件、能源及环保设备等产品,全面提升成套装备生产企业的数量及产品质量,走入装备制造业价值链高端行列。利用现有本溪水泵良好的军工泵基础和场地设备等优势,积极推进行业合作和深度融合,实现泵业产品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积极推进代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民盛橡塑机械、秸秆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矿冶石化设备、银隆新能源矿用重卡等项目落地和实施。
——高端玻璃产业。以福耀汽车玻璃的建成投产为契机,大力发展其产业链配套产业,在积极推进高端硅砂、硅砖和配套物流的同时,重点抓好高端汽车智能玻璃生产线、汽车成品玻璃钢化生产线、液晶显示玻璃生产线等项目的建设。依托硅石矿藏优势,围绕建筑、家电、汽车等产业,大力发展汽车玻璃、智能玻璃,建设东北最大绿色玻璃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我区石英砂资源优势,重点引进单晶硅、多晶硅及半导体配件等硅石深加工企业。
重点推进省生态环境厅规划的全市唯一具有危废处理及循环再生利用能力的危废产业园整体开发,发展现代钢贸物流产业园,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和融合发展,重点实施平山危险废物处置园数据监控中心项目、现代钢贸物流基地项目、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水泵机械制造项目,在钢铁、物流、危废循环再生利用、泵业等传统产业逐步实现5G技术赋能,同时实现5G新技术在各园区范围的全覆盖,引导企业运用5G技术改造升级,打造以三大园区为核心的开发区新经济增长极。
——危废处置及循环再生利用产业园区。切实发挥桥北危废处置产业园的显著优势,围绕危险废物处置、环保技术研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等环节,实现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高度集聚,努力将桥北危废产业园打造成为省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生态示范园区及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积极开展同国内知名大型环保产业企业的合作洽谈,依托危废产业园危废处置稀缺性,引进废旧车辆拆解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废旧家电拆解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辐射全省的危险废弃物处置及无害化循环利用产业基地。
——钢铁商贸物流基地产业园区。鼓励北方恒达物流产业园发展壮大,构建第三方物流、跨境物流、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建成功能完备的桥北经济开发区陆地出海口和集金融、信息、交易、仓储为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年吞吐能力达450万吨的钢铁物流产业园发展壮大,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钢材加工及仓储物流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电商线下现货交易基地。建成集交易、金融、信息、仓储、钢材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高效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军民融合产业园。坚定不移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民促军的融合行动,以本溪水泵为龙头,利用研发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谋求军品生产的合资合作,加速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共建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相关产业,增加产品种类,建设技术互补、成果共享、军民共用的军民融合产业园。
依托铁、硅、青云石矿藏等原材料优势,深度开发“原字号”产品,优化大企业布局,完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延长并拓宽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链条,聚焦稳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上下游关联项目,重点实施大台沟铁矿绿色矿山及配套路网建设项目、本钢集团5万吨煤系针状焦及10万吨清洁能源项目。
——做好绿色矿山开发。以大台沟铁矿资源深度开发为核心,按照“规划指导,保护环境,资产互动”的原则,完善开采区、选矿区、加工区、生活区等各项规划,逐步形成与大台沟铁矿开发配套的产业链条,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绿色原材料产业基地;推进罕王铁矿由规模扩张向效益增长转变,培育新的增长极。
——做好硅石、煤焦油等资源利用。利用丰富的硅石资源,推进硅石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规模。以本溪福耀硅业有限公司为核心,推进资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新建高精度硅砂和硅砖生产线,大力发展硅矿石精深加工,把硅石深加工引向高精尖领域。推进煤焦油产品的回收与精制,加快副产品精制加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
依托本钢、福耀、金桥、银龙、民盛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基础,抓好产业链项目,凸显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其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钢材精深加工及智能制造、新型材料等,加强创新驱动,大力引进物流、仓储、危废循环利用等复合产业,推动工业做大做强。
——促进“两化”融合深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逐步形成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电商化的现代工业体系,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
——推动“小升规”及发展驱动力的转变。以罕王矿业、罕王铁选、民盛橡塑机械等13家规上企业为核心,以促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和“专精特新”发展为主线,引导“小升规”培育对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企业。同时实现培育对象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依托本土大企业、辽宁科技学院以及沈阳经济区的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本钢等大企业牵头组建科技创新中心,承担“十四五”期间辽宁省乃至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支撑“五大产业”“三大园区”高质量发展。同时,支持创新性中小微企业的培育与成长。到2025年,打造4个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以桥北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依托钢铁及原材料产业优势,培育壮大“新字号”科技创新产业,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改造,挖掘新兴产业潜力,建设工匠教育特色小镇,引育科技人才。到2025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全面推进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福耀集团、金桥焊材、银龙预应力等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促进科技交流,繁荣科技市场,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通过系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
——支持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按照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则,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控高耗能项目并制定能耗替代方案。大力推广绿色建材技术,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围绕玻璃、建材等行业,研发应用节能玻璃、预拌混凝土等绿色技术,实现重点产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积极引育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建设工匠教育特色小镇为契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尤其要加大对于科技型人才的引育力度,构建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打造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基地,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
平山区人民政府
2021年3月19日